更新时间:2025-08-28 14:31:26 浏览: 次
入夜的无棣县法治文化广场,处处涌动着烟火气。“咚咚咚咚嚓,咚嚓,咚嚓……”循着铿锵的锣鼓声穿过熙攘人群,广场中央早已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观众跟着鼓点不自觉地跺脚、拍手,一位白发老人眯眼晃着脑袋说,“听这老物件一敲,浑身的筋骨都透着劲儿!”
挤到前排才看清,舞台上是一群身着正装的中老年人。他们笔挺地坐在凳上,领头的队长攥着鼓槌,小臂随着鼓点起落,每次挥动都带着股精气神。这便是当地响当当的“龙腾锣鼓队”——自1997年成立,50余名队员平均年龄近60岁,既有七八十的退休老人,也有四十岁出头的庄稼汉。
队长步乃成介绍,他们演绎的是无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北三通艺术锣鼓。这门艺术是从民间大秧歌伴奏打击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在鲁北、冀东、津南沿海一带,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咱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可一上了场,水平一点不输专业剧团!”队员孙成义边用软布擦拭铜锣边笑着说。
这份底气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熬出来的。队里成员虽多是“半路出家”,可但凡能登台的,都是台下扎扎实实练了四五年的硬功夫。队长步乃成是例外,他是实打实的行家,打小跟着家里学京剧锣鼓,曾是专业剧团的锣鼓演员。当年锣鼓队成立,就是因为这群业余爱好者揣着热乎劲儿想学,偏是找不着专业老师教,正犯难时,步乃成便成了大家的“领路人”。
这些年,队伍的训练和演出几乎没离开过县城广场。“每晚七点到九点,雷打不动。”步乃成说。大伙儿白天各忙生计,到了晚上,准时凑到广场上练活儿。队里有现成的训练计划,哪段锣点练熟了,就凑在广场上正儿八经搞场阶段汇演。“平常练的时候,大伙儿穿得随性,怎么舒服怎么来;可到了阶段汇演,就得换上正装,既显隆重,也显着有精气神儿。”他说。
“好酷!等我老了也这么玩!”一曲终了,后排的年轻人大声叫好,此起彼伏的“再来一段”混着掌声翻涌。“有没有想上来试试的?”步乃成举着鼓槌朝观众扬声,话音未落,几名年轻人已经举着手往前凑。孙成义索性拎起一面小锣,手把手教起“三轻一重”的敲法。当观众敲出的生涩节奏与队员们的娴熟鼓点渐渐合上拍,广场上的欢呼声浪差点掀翻夜空。
这些年锣鼓队名气渐大,商演邀约踏破了门槛,却全被他们婉拒了。“大伙儿敲锣打鼓图的是心里痛快,沾上钱就不是那回事了。”步乃成说。他们常常扛着乐器往乡下跑,赶在村头集市、庙会节庆时搭个台,免费给乡亲们演。鼓点落处,总有老乡端来热茶,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这才是他们最稀罕的“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