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8 14:32:05 浏览: 次
胡琴的丝滑、唢呐的嘹亮、锣钹的铿锵每天19时,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的非遗传承基地都会传来阵阵“土家族交响乐”丝弦锣鼓声。
建始丝弦锣鼓在土家族薅草锣鼓基础上,不断吸收民间音乐和南剧等戏曲音乐融合发展而成,由“干牌子”(土家族薅草锣鼓牌子)、“吹打牌子”(戏曲音乐)、“堂牌子”(唢呐曲牌)和“丝弦”(唢呐吹戏)等部分组成。当地人亲切地叫它“土家族交响乐”,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旋龙村是建始丝弦锣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传承队伍从未断层,该村已成为“建始丝弦锣鼓教育培训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民族艺术交流展演基地”。
“打丝弦锣鼓已经成为村民晚间娱乐常态。”建始丝弦锣鼓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明清的这句话,道出非遗与乡村生活的深度融合。
今年58岁的刘明清,从艺已40余年,自1978年开始参师王文炳、樊振宣、樊振荣、杨国林、张祥美等人,学习乐器、曲牌以及演奏要领,立志成为一名全能型丝弦锣鼓传承人。多年来,他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次,传承徒弟70余人2016年,开始担任建始丝弦锣鼓队队长。
刘明清的另一个身份旋龙村党支部书记,让丝弦锣鼓成了乡村治理的“文明密码”。2020年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邻里纠纷、修路动员难等棘手问题,他借助锣鼓队这一纽带化解矛盾。
“都是一个锣鼓队的,村民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刘明清说。闲暇时,他带领锣鼓队50余名成员及周边村民共同排练,伴着丝弦锣鼓的悠扬旋律,曾经一些为鸡毛蒜皮争执的村民,忙着练调子,渐渐无心思计较琐事,乡村风气悄然转变。
2020年除夕夜,由刘明清、刘克峰、唐敏、李昊等13人表演的丝弦锣鼓片段在《新闻联播》播放。“没想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回想过去,刘明清仍难掩激动。他记得,得知节目要推送央视时,村民们踊跃报名,最终经排练筛选确定的13人,不仅成为后续文明新风曲目的主创,更有不少人自此踏上丝弦锣鼓传承之路。
“我要歌清正廉洁,我要唱人民至上,我要颂公仆精神心里的话儿唱不完。”
“春色满人间,艳呀么艳阳天。文明乡风,焕然一新,坚决无事酒。”
“乡村公路,连通成网。乘车出行,平安保障。交通安全,护我山乡。排查走在前,细呀么细分辨。拍照隐患建立台账,及时整改莫拖延。”
把村里的文明事、新风尚写成歌词,谱进丝弦锣鼓的曲谱,一首首旋龙新风谣成为村民喜爱的曲目。农忙时,大家在田间地头哼两句;农闲时,聚在院里合奏一曲,文明的种子,随着锣鼓声悄悄在村民心里发芽。
传承的力量不仅在村里延续,更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让刘明清欣慰的是,爱徒李昊不仅成为线下传承主力,也是线上传承“领头羊”。
“好,我现在要教大家丝弦锣鼓中的第一个曲牌,我唱一句,你们跟我学一句”8月15日,在李昊的抖音账号里,5位小朋友围坐在一张圆桌上,跟着节拍轻轻打拍,稚嫩的歌声与清脆的拍手声交织,将传统曲牌的韵律演绎得格外生动。
“现在很多人都爱刷抖音,我就想把丝弦锣鼓演奏场景和技巧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宝贝。”打开李昊的抖音账号,时常能看到非遗传承的鲜活场景:有晨光中的排练场景,有培训课上教技巧的细节,还有学员们学习成果展示。每条视频下面,都有不少网友留言:“搞得好!”“这师父教得易懂、易学!”
不止旋龙村,在丝弦锣鼓的传承与推广上,建始县民宗局、县政协文史委、县文旅局、长梁镇政府、茅田乡政府、业州镇政府协同发力,历时3年编写出《建始丝弦锣鼓教程》,传习者能通过教程提供的视频、文字、曲谱和注解,全面了解并掌握丝弦锣鼓的表演内容与形式。同时,建始县已在7个乡镇建起3个传承基地、18个教学点,并定期开设培训班,男女老少皆可报名。
“锣鼓声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正,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刘明清说,接下来,还要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让丝弦锣鼓的声音,一直在旋龙村的山间回响,让文明的新风,吹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