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俊:六十载丝弦锣鼓传承路

更新时间:2025-08-28 14:32:34     浏览:

  在建始县长梁镇,有一位从少年时代便与丝弦锣鼓结下不解之缘的退休教师,他以“不取分文传技艺”的坚守,让建始丝弦锣鼓从口传心授的民间技艺,变成可学可记的文化火种,在校园课堂与舞台灯光中生生不息。他就是建始丝弦锣鼓传承人刘明俊。

  2011年,刘明俊带长梁民族小学丝弦锣鼓乐队参加北京“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资料图)

  “老辈子哼着曲牌教,徒弟们摸着门道学,曲牌残缺了大半辈子。”回忆丝弦锣鼓的传承困境,刘明俊翻开《建始丝弦锣鼓教程》,这本500多页的著作里,200余首曲牌被精准标注版式、调式,并配有MP3音频与演奏视频二维码。为完成这部“锣鼓家谱”,他背着录音机走遍十村八寨,向数十位老艺人逐句学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整理丝弦锣鼓资料,在8年时间里将“藏在喉咙里的旋律”转化为标准化曲谱。“有位盲眼老艺人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唱完《川梆子》的残缺段落,成了教程里最珍贵的素材。”刘明俊感叹。

  为让更多人直观学习丝弦锣鼓,2005年,刘明俊自掏腰包买了摄像机、音响等设备,制作了第一张丝弦锣鼓光碟。如今,这张光碟在恩施州红白喜事中广泛使用,4万余张复制碟里,没有一张标注他的版权信息,却悄悄成为无数乐手的“生计指南”。10多年来,这张光盘被翻刻无数次,传到全国各地,丝弦锣鼓就这样慢慢走出大山。

  乐器改良同样凝结着传承的智慧。2005年前,自制唢呐音准混乱,各吹各的调是一种常态。刘明俊只身到武汉音乐学院请教专家,到东北唢呐制造厂亲手试做,锯竹校音,手指被竹刺扎得鲜血淋漓,先后4次才制作成功。按木管乐的标准,大唢呐定C调,小唢呐定F调,并用进口乌木作管材,终于做出符合国际音标的标准化乐器,大大提高了演奏效果。如今,州内众多演奏者手中的唢呐,出自他的改良工艺,定准了音,才能让后人接得住弦。

  当76岁的刘明俊将唢呐塞进10岁孩童手中时,竹管震颤间流淌的不止有土家族五声音阶的婉转,更有一位非遗传承人60余年的传承路。

  “每天下午,刘老师背着乐器箱来上课,比钟表还准时。”近日,长梁民族小学三年级学生陈治宇抚摸着唢呐上的铜箍说道。2007年开始,建始县推动丝弦锣鼓进校园后,刘明俊坚持每天免费授课一个半小时,周末、节假日也鲜少休息。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刘老师用爱心与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教学过程充满艰辛,仅挑选乐队人员,刘明俊就费尽了心思,考听力、验音准、问喜好,用了一个星期才挑出56名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作为第一批学员。多年来,从握笛姿势到鼓点节奏,从按弦指法到吐音气息,刘明俊手把手带出16届共计1000余名“娃娃传承人”。他经常凑钱购买乐器无偿捐给学校使用,教室后墙的陈列柜里,37把磨损的琴弦记录着他“教学不收费,耗材自掏钱”的坚守。

  这种无私蔓延到更广阔的天地。他在社区开设“周末传习班”,对所有爱好者免费开放,那些从传习班走出的乐手,如今正用琴弦拨动生活的节奏,在恩施州的各类红白喜事间奏响不同的旋律;他带领乐团义务演出100余场,将《大包小》等曲牌搬进乡镇文化站,让丝弦锣鼓从山沟沟里的吹打声变成谋生的技艺,传习班的学员用他亲授的鼓点敲开生活的大门。那些未署名的光碟与免费的课堂,早已在岁月里变成比版权更珍贵的碑刻:让文化根脉既扎根本土又连接外界。

  2009年湖北省黄鹤杯美育赛的舞台上,长梁民族小学38名学生组成的丝弦锣鼓队奏响合奏曲,并获得金奖,这是建始丝弦锣鼓首次以少儿阵容斩获省级荣誉。领队的刘明俊攥着孩子们汗湿的演出服,袖口还沾着他连夜修补月琴时的胶水痕迹。“这群娃娃最小的才8岁,练鼓时鼓棒都握不稳。”他指着奖状上的名字,仿佛还能看见排练室里此起彼伏的童声。

  更耀眼的时刻出现在2011年北京“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11岁的土家族女孩刘亚函站在国家会议中心舞台中央,手中改良唢呐吹出的《丝弦锣鼓组合曲》穿透38人乐团的和声。原全国妇联主席起身鼓掌:“土家族娃娃让世界听见了中国非遗的声音。”如今,刘亚函已成为恩施学院丝弦锣鼓教师,带徒超百人。“刘老师教我时说,唢呐要吹出大山的脊梁骨。”6月25日,她抚摸着刘明俊赠予的雕花唢呐,管身上“传承”二字已被摩挲得发亮。

  在长梁民族小学的荣誉墙上,23张演出照片记录着传承的成果:2011年11月27日,参加湖北省首届民族文化艺术汇演并获奖;2012年7月,参加“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表演,先后6次登台演出,同年,孩子们的表演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15年,参加“恩施州非遗项目”演出活动;2016年,参加由省旅游委、州政府主办的“黄四姐牵手刘三姐”文化旅游推广活动;2017年,赴武汉琴台大剧院参加湖北省青少年非遗传承晚会演出;2017年6月,参加全州少儿节日汇演,获第二名如今的丝弦锣鼓,已经成为建始县一张闪亮的名片,每逢重大活动都有刘明俊和“10后”孩子们的身影。现在,刘明俊仍每周往返于学校与传习所。

  三年级学生黄源育铖举起乐谱问:“刘老师,这个切分音是不是和您教的《得胜令》一样?”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搭在孩子肩头,夕阳透过窗棂落在他斑白的发间,这位七旬匠人轻轻敲击着桌沿,哼起未被记录的古老曲牌,仿佛在与60年前那个蹲在戏台边偷听的少年,完成一场跨越时光的传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