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1 16:36:23 浏览: 次
9月6日,《福建日报》以专版刊发安溪《书香浸润,乡村古厝的文化新生》;9月8日,又以头版聚焦《古厝新生,文化润乡》,三天两次用重要版面关注安溪探索乡村“宗祠(古厝)书院”的文化创新实践。正如《福建日报》记者手记里所言,当宗祠古厝化作“会呼吸”的书院,文化便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灵魂。
福建安溪,这座千年茶都正以“一城三香”(茶香、书香、心香)的文化密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茶香浸润的铁观音传奇、书香氤氲的古厝书院、心香照世的精神传承,共同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图景。
茶香为根,产业背后的文化底气:安溪铁观音的“一茶三香”(清香、浓香、陈香),不仅是味觉的层次,更是文化的深度。从锄头开山到智慧茶园,从“一担茶叶换盐米”到香飘万里,这片土地上的茶农以“靠自己骨头长肉”的拼搏精神,让一片茶叶承载起一方文明。
如今,茶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连续古今的文化符号。国家级非遗“安溪铁观音传统制茶技艺”在茶庄园中得到活态传承。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匠心。“寻根问茶”“海丝茶源”等茶旅线路,则将茶园观光、茶俗体验与非遗探秘串联起来,展现了“茶+”模式所带来的文化增值。传统的茶王赛也已升级为人才孵化器,培育出众多“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让文化的竞技场成为创新的源泉。
书香为脉,古厝新生的文化觉醒:在安溪,宗祠古厝不再是仅供祭祀的冰冷建筑,而是化作培育文明基因的“精神苗圃”。《福建日报》报道中枫下书院的故事极具代表性——乡贤孙燕华兄妹将百年老宅改造成融合闽南与欧式风格的书院,引入复旦大学资源开设“生态+AI”夏令营,让乡村孩子与具身智能机器狗互动,在“西游记中的法律知识”等课程中拓宽视野。
更令人振奋的是,书院成立“校地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共育基地”,与政府、高校共建“高校—企业—村民”共生系统,为乡村注入科技活水。
这种“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模式,在长夏书院同样得到体现:红色遗址“长夏厝”变身暑期课堂,30余名学生在这里学习书法、闽南文化与安全知识,村民从“观望者”变为“参与者”,老宗祠真正成为社区文化枢纽。
截至目前,安溪已建成19所中小学参与的枫下书院网络,并在8个试点宗祠书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心香为魂,精神家园的文化重构:安溪的文化振兴,不仅在于物质空间的改造,更在于精神基因的重塑。“心香照世”的城市品牌,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惠林跨越山海的大爱中得到诠释,也在“红十字博爱周”等活动中具象化为应急救护培训、困难群体帮扶等民生实践。
非遗传承同样是心香的重要载体:目前,安溪拥有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6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9人;中国制茶大师40名、安溪铁观音大师8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溪将文化基因注入城市肌理——凤山书院串联绿道北线、闽南茶馆等文旅节点,打造主客共享空间;金谷溪岸艺术公园以陈文令雕塑激活乡村美学,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这种“文化+治理”的模式,让“爱拼善赢”的精神从历史叙事转化为当代实践。
从茶香里的产业蝶变,到书香中的文明觉醒,再到心香中的精神重构,安溪的实践印证了文化振兴的深层逻辑:文化不是点缀,而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当枫下书院的书声与铁观音的茶香交织,当长夏书院的红色记忆与数字课堂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厝的新生,更是一个文明型乡村的崛起。
正如“三香满城”活动所揭示的,安溪正以文化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勾勒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经济与文明共荣的壮美画卷。这种“文化为魂”的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唯有让文化真正“呼吸”,乡村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