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心通情通 共筑美好家园——定西公路“尖兵”突击队驰援兰州榆中“8·7”山洪灾害抢通保通全景侧记

更新时间:2025-09-11 16:42:33     浏览:

  暴雨如注,山河呜咽。2025年8月7日傍晚至8日晨,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兰州榆中兴隆山地区,最大降雨量达220.2毫米,突破历史极值。暴雨引发特大山洪,裹挟着泥沙、树木和石块奔涌而下,道路撕裂,村庄失联,水、电、通讯瞬时被切断,51条102.2公里公路受损阻断,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被推至危险边缘,一场关乎生命与家园的抢险攻坚战就此打响。

  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一抹抹耀眼的“橘色”逆流而上,以铁肩担当千钧重担,以血肉之躯搏击洪魔。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公路发展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在党旗高高飘扬的抢险一线,定西公路应急保障“尖兵”突击队昼夜鏖战,以快制胜,用钢铁机械凿通生命通道,以无畏勇气驱散灾难阴霾。

  兰州榆中“8·7”山洪灾害发生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迅速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至Ⅰ级,统筹调度全省交通力量全力抢修受阻公路。定西公路应急保障“尖兵”突击队按照就近原则,第一时间调集48名精干队员,紧急调配挖掘机、装载机、加油车、自卸车等22台(辆)机械设备,分别从定西安定、临洮赴榆中兴隆山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作为首批专业力量,于8月8日9时率先踏入满目疮痍的八门寺村小泥窝社。

  灾情复杂,点多线长。“尖兵”突击队按照“因地制宜,精准制定抢通方案”的原则,凭借“人员到位快、设备进场快、灾害处置快”的优势,采用“现场指挥前沿踏勘、无人机精准测绘、挖掘机清障开路、装载机清淤跟进”的梯队协同作业模式,以每20米布置一台机械的密度有序向前挺进,防止了抢险机械的停滞,保证了所有机械的高效运转。在兴隆山腹地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抢通战役。

  首战小泥窝,雷霆之势。倾泻而来的泥石流将原有道路彻底掩埋,洪水漫过路面,导致通讯、医疗等救援车辆无法通行。突击队负责人冒雨查看险情,与地方政府紧急会商研判,启用无人机进行高空影像实时回传,精准掌握泥石流方量、堆积体厚度及周边地质环境,迅速制定“上游两端分流、双向同步疏导”的抢通方案,避免洪水冲带泥沙再次造成淤积阻断道路。

  指令下达,挖掘机的钢铁巨臂率先刺入泥泞腹地,装载机轰鸣着接力推进。队员们在机械的协同下敏捷穿梭,设置安全哨、引导机械、清理障碍……汗水、雨水、泥水混为一体,他们无暇顾及,眼中只有被阻断的道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快些,再快些!最终,仅用一小时,第一处小泥窝社受阻路段成功抢通!希望的曙光随着这条狭窄通道的打开,首次照进受灾村庄。

  再战新窑湾,梯队作业打快仗。来不及休整,队伍立即转战新窑湾。此处泥石流堆积体量巨大且深厚,机械作业面狭窄,清理难度极大。“尖兵”突击队因地制宜,立即制定针对性方案,清障、清淤、修复同步进行,为后续抢通机械快速通过创造了条件。8月8日12时15分,第二处受阻路段新窑湾被成功打通,救援通道得以继续向前延伸!

  夜破马莲滩,全力攻坚硬骨头。马莲滩村灾情更为复杂险恶。泥石流淤积严重、线路长、体积厚、河床宽阔、水流呈S形漫流,无疑是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经无人机高空踏勘和现场研判,采用“无人机测绘+改移河道+重塑路基”的综合治理方案,第一时间从百里外的应急库房调配大型管涵,加紧抢修便道,优先保障救援车辆通行。

  “尖兵”突击队负责人冒着风险,踩着湿滑的石块,近距离指挥挖掘机在最上游改移河道。确定水流方向后,多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探照灯下奋力挥舞,立即在覆盖的泥石流上重新开辟道路。险情环伺,急流在侧。“注意安全!”队员间相互的提醒声在机械的轰鸣中虽显微弱,却格外清晰有力。“快一分钟,被困老乡的希望就会多一分!”这不仅是乡亲们焦急的心声,也是此刻所有“尖兵”突击队员心中最执着的念头。连续高强度奋战,队员们早已体力透支,但战斗的初衷丝毫未变。

  经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8月8日23时30分,第三处受阻路段马莲滩被成功打通,硬是从洪魔口中夺回了一条关键通道,抢险设备得以顺利通过。同时,争分夺秒利用钢波纹管涵搭设起临时便道,迅速恢复了被洪水彻底掏空路基路段的通行能力,为这条脆弱的生命线增添了一道坚固的“钢铁脊梁”。

  鏖战旧庄沟,“萤火”引路照险关。子夜时分,疲惫不堪的突击队马不停蹄转战旧庄沟。此处同样是满目疮痍,队员们依靠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险踏勘,手机屏幕的微光,如同点点“引路萤火”在泥泞中摇曳。“干!”指令既出,锋利的铲斗再次切入残破的路基,挖臂在废墟中有力挥舞。清淤、排障、稳固路基……所有动作在黑暗与泥泞中紧张而有序地进行。8月9日凌晨3时12分,在星空见证下,第四处关键节点——旧庄沟路段被打通!那点点“萤火”,最终汇聚成星,照亮了救援队伍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受灾群众的希望。

  决胜红庄“孤岛”,极限速度通路障。轰鸣了十九个小时的机械设备终于暂时熄火,队员们争分夺秒地检查机械、加油,清理深嵌在轮胎中的石块。在确保抢险机械正常运转后,“尖兵”突击队继续前行,于凌晨5时抵达受灾最核心、情况最危急的红庄。无人机再次升空,观察这座完全成为“孤岛”的村庄,对泥石流覆盖的河床范围、湍急的水流速度、对岸受困情况进行快速扫描,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尖兵”突击队负责人审时度势,立即增调抢险力量,机械设备达到32台,在上游地质相对稳固处,通过“接力取料、抛石固基、快速填筑”的方式修筑透水路基,快速恢复通行。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极限赛跑!全体队员憋着一股劲,不到两小时,便打通了通往“孤岛”的生命线,使抢险人员、物资顺利进入核心受灾区。

  32台机械车辆、67名橘色“尖兵”21小时昼夜不息、连续鏖战,清理泥石流42000立方米,填筑路基12500立方米,埋设钢波纹管涵99米。小泥窝、新窑湾、马莲滩、旧庄沟和红庄等东线五处最大堵点被成功抢通,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交通保障。

  刚完成抢通任务,“尖兵”突击队又接到保通命令,转战县道208线兴黄公路白堡村至马莲滩村5公里的路段。回填路基、改移河道、拓宽路面、清淤疏堵、清理垃圾……多项保通措施同步进行,全力保障救灾物资和民生物资运输畅通。

  清淤疏堵,打通“毛细血管”。随着生产生活的逐步恢复,收购高原夏菜和施工车辆日益增多。马莲滩村委会处作为保通重要路段,有一处涵洞反复淤塞,先后4次清理却仅维持三四个小时又开始堵塞,严重影响车辆顺利通行。队员石彦军凭借无人机勘察与精准计算,提出“上游沉砂池+下游河道整治”方案,一举根治顽疾。同时,“尖兵”突击队通过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方式,对负责路段从主路到村巷、从涵洞到河道,多点并进,清理淤泥、各类垃圾5700立方米,疏通重要涵洞2道,畅通了灾区道路的“毛细血管”,高原夏菜和施工车辆畅通无阻。

  加固提质,筑牢“安全基底”。抢通不止于通,更在于畅与安。“这次灾害破坏性巨大,虽然抢通了便道,但基础仍十分薄弱,经不住大量车辆碾压,需要不断平整加固。”作业组负责人支文渤说道。“尖兵”突击队以抢通的马莲滩村410米便道为重点,持续进行加宽加固、砂砾找平、积水处治等作业,在便道两端增设错车平台3处/600平方米,有效防止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同时,密切关注天气状况,毫不放松抓好强降雨等天气保通防御应对工作,增加夜间巡查频次,成功应对了8月13日夜间降雨带来的险情,全力守护好当地群众的民生路。

  路域焕新,守护“民生温度”。保通工作步步向民生深处延伸,“尖兵”突击队从保障主干道通行,逐步转向清理影响群众生活的街道、巷道的淤泥与生活垃圾,积极调配洒水车冲洗路面,打通居民出行与物资运送的“最后一米”。8月11日以来,当工作目标精准锚定在助力高原夏菜外销上时,“尖兵”突击队对马莲滩村新增设的夏菜收购点路段进行精细化整修、坑槽修复、路面清洗及路域环境整治,这无不体现着保通工作的深化与升华——这条便道,一头连着家园重建,一头系着生计民生。

  从8月11日至18日,“尖兵”突击队以日均25名队员、23台(辆)机械的持续投入,在县道208线兴黄公路责任路段上,清理淤泥6300立方米,清理泥石流3800立方米,清理农户淤泥15户,路基回填2800立方米,便道维修加固14550平方米,疏通整理河道1250米,清理涵洞16次/2道,清扫路面40公里/8次,巡查保通道路40公里/8次。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道路通行能力从“初步恢复”到“安全提升”再到“服务民生”的质的飞跃。满载高原夏菜的货车驶过县道208线,车轮卷起的不仅是带着青蔬芬芳的风,更是灾区复苏的蓬勃希望与盎然生机。

  8月12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柳鹏一行深入“尖兵”突击队作业现场,为队员们送来了生活物资,向奋战在一线的“尖兵”突击队员致以亲切慰问,极大地鼓舞了全体队员的士气。

  8月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来到马莲滩村作业现场,握住队员们粗糙的双手,对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一定要注意安全,抽空给家人报个平安。”这暖心的话语,拂过队员们疲惫却坚定的面容。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再次握紧了手中的铁锹,继续投入战斗。

  为进一步巩固兰州榆中“8˙7”山洪灾害公路抢险成果,确保灾区道路安全畅通,“尖兵”突击队以“恢复交通功能、保障群众出行、服务灾后重建”为目标,继续转战旧庄沟村、白家堡村、阳屲村等7条村道开展保通作业。

  保通村道,软基换填提升路况。清晨7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旧庄沟村,“尖兵”突击队员支文渤已经带着小分队开始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彻底处治村道261线公里的坑槽、翻浆等主要病害。“下面全是淤泥,不彻底软基换填,重车一压又得坏。”支文渤组织机械挖开泥泞路面,露出下面灰黑色的软泥。他抹了把汗,对正在操作挖掘机的队员喊道:“小石,往这边再来一铲,再深一些,把软泥全部清掉,最下面垫上大石头,装载机来回压实后,再垫上碎石”。

  经过“尖兵”突击队连续19天的努力,将村道261线米农村公路(Ⅰ类)拓宽至6.5米四级公路,可以满足各类工程车辆通行和会车需求。在村道

  263线的连接处,原有路基被冲毁,263线在此处成了断头路!“大家注意安全!263线小桩号路段路基回填抬高,大桩号段路基下挖,将断头路段纵坡变缓,重新将261线线连接起来,恢复通行能力!”“尖兵”突击队员常宝宏向大家下达了指令,队员们立即行动。路过此地的村民马大爷停下电动货车,感慨道:“这些娃娃们真是拼命啊!这条路自从山洪发生后就一度中断了,我们不得不绕行到山上通行,要多走好几公里。现在畅通了,方便多了。”

  米处,一个4米宽的回头弯道成了重建运输车辆通行的“卡脖子”路段。“必须拿下这个‘拦路虎’!”“尖兵”突击队负责人刘春晖现场勘测后果断决策:“转弯处左侧山体拓宽加固,右侧路面垫高1.5米、拓宽到7.5米,管涵由原来的6米加长到15米,为运输车辆留足转弯上山的空间。同时,在转弯处前、后方30米处还要增设错车平台。”方案既定,立即实施。挖掘机加长涵管;翻斗车运送砂石料;队员们手持铁锹配合机械进行精细作业。“往左一点,好!放!”在安装新涵管时,毛宏伟带领4名队员安装螺丝。阳光下,他的额头沁满汗珠,工服后背早已湿透。经过连续

  48个小时的奋战,这段路终于旧貌换新颜。7.5米宽的道路平坦坚实,新增的错车平台让车辆顺利会车。8月

  9月6日累计完成清理公路塌方、淤泥10470立方米,疏通整修河道6500立方米/3.2公里,清理涵洞35次/7道,埋设钢波纹管涵48米,翻浆换填及软基处治12460立方米,整修砂砾路面27800平方米,路基填筑4450立方米,拓宽道路6500平方米/3.5公里,错车平台1100平方米/5处,设置弹力柱1.5公里,巡查保通道路378.5公里/21次,全力确保旧庄沟灾后重建项目运输动脉全线畅通。双向奔赴,守望情深共建家园。在抢通保通的

  个日日夜夜里,“尖兵”突击队与受灾群众心手相连,用真情温暖彼此。8月8日深夜,连续奋战

  13小时刚刚打通马莲滩路段后,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的队员们被一道微弱却温暖的手电光感动——一位大娘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送来家里仅有的热水和热馍馍。“娃娃们!为我们从天亮到天黑拼着命……赶紧吃点热乎的!”大娘哽咽的话语,像滚烫的炭火烙在每位队员心上,化作了继续鏖战到底的无穷力量。当保通工作转入正轨,队员们带着生活物资专程回访感谢。大娘看着他们晒得黝黑的脸庞和依旧泥泞的裤脚,心疼不已。队员们却动情地说:“大娘,那天的热馍热水,又软又暖,晓不得有多香!是我们要谢谢您!”红庄便道初通,水流仍急。一对年轻父母怀抱婴儿,望着湍急的临时便道焦虑不安、踌躇不前。突击队员见状立即上前:“我们来!放心!”一名队员小心翼翼接过襁褓中的婴儿,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又扶着年轻夫妇坐到了装载机里面,安全护送一家三口顺利通过便道,回到了红庄家中。

  在马莲滩村,一家被洪水侵袭的化肥店前,店主望着被淤泥淹没的货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正在作业队员利用休息间隙主动帮忙,挥汗如雨地帮助店主清理店铺门前的厚重淤泥。看着队员们满身污泥却毫无怨言、热心相助的身影,店老板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甘肃公路,好样的!关键时刻,还得靠你们!”

  8月21日,“尖兵”突击队员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专程回访八门寺村村民罗某,感谢他在抢险中的无私支持。抢通小泥窝社道路时,突击队面临两难:采用“多处分流”虽能加速排险,但分流的洪水可能涌入位于下游的罗某家院内。正斟酌时,罗某主动找负责人毫不犹豫地说:“就这么干!只要能快点把路抢通,我家的损失不算什么。你们是为了整个村!”这番话深深感动了队员,也坚定了抢通决心。罗某“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队员们久久难忘。面对感谢,他朴实地说:“这没什么,你们才最辛苦。看到路通了,大家安全了,比什么都强。”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这场“你为我拼命,我为你分忧”的双向奔赴,凝聚成抵御灾难、重建家园最温暖的力量。

  小时奋战抢通五处最大堵点,再到无缝转战保通战场,定西公路应急保障“尖兵”突击队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和甘肃省公路发展中心坚强领导下,以血肉之躯搏击洪魔,用钢铁意志托举生命,再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肃交通人的责任与担当。当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印着“抢通生命线 大爱筑通途”的锦旗送到“尖兵”突击队员手中时,那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感谢!”是对这支队伍最真挚的褒奖。这面锦旗,无声诉说着“尖兵”突击队“人员到位快、设备进场快、灾害处置快”的硬核实力与“机械优、人员强、作战快、业务精”的尖兵本色。

  路在脚下,使命在肩。当山河终归平静,当家园开始重建,请记住这些身影:他们在暴雨中逆行,在泥泞里跋涉,在黑暗中坚守。灾难无常,前路或有坎坷,但请放心——那抹温暖的橘色,永远在路上,为生命劈波斩浪,点亮希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