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联动 共研红色育人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8-28 14:47:06     浏览:

  6月13日,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资源育人主题教研会暨“沿着先辈的足迹”红色研学启动仪式,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与重庆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举行。

  活动以“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相关专家学者、四川省相关学校代表、重庆市红色资源育人研究共同体成员单位代表等近100人参加活动。活动通过实践学习、案例交流、专家报告、学生展示等多种形式,整体展示交流川渝两地近年来红色资源育人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川渝大地是一片红色之地、英雄之地,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是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孕育沃土。

  实践学习环节,全体人员走进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在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革命遗迹中深刻体悟红岩精神,了解红色场馆开展红色研学的创新模式,启发思考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开展红色教育积累实践案例和理论思考。

  “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到川陕苏区前沿阵地遗址,从张思德纪念馆到建川博物馆聚落,丰富的红色地标构筑起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廊,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信仰教材,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神源泉,滋养广大青少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筑牢精神根基。”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官海鸥主持会议时谈到,探讨会旨在共商红色基因传承大计、共研红色资源育人路径、共谋红色教育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自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校的游忠燕既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还是一名一线教师。她表示,学校基于得天独厚的红色育人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小平故里”,构建了红色育人课程建设的五维驱动模式。

  来自四川的南充市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则充分整合县域内朱德故居、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红色纪念广场等丰富红色资源,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健康成长。

  “学校独特的三线基因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铸魂育人的独特优势资源。”重庆市巴南区鱼洞大江小学校校长张永进介绍,该校以三线精神血脉流淌党建品牌为统领,通过开设“三线”故事讲坛、创建“三线”精神示范岗位、打造“三线”宣讲员等多种形式,党建品牌成功入选首届全国机关党建培育品牌,成功构建校家校红色基因传承共同体。

  作为中华诗城,奉节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诗词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育人?奉节县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张其国谈到,学校围绕教学内容、思想榜样打造、活动体验等内容,历经5年3阶段构建了独特的“红色诗韵”育人体系。

  “重庆沙坪坝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聚集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白公馆、渣滓洞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基因。”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雷国洪表示,学校的发展始终与红岩精神血脉相连,学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碧波活水,走出了一条从红色教育单个项目到立德树人中国特色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研讨会上,来自重庆市巴南区鱼洞大江小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重庆市奉节县实验初级中学校、四川省广安区富源小学校、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校的代表分别分享了红色资源育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做法,为参会人员提供实践参考和思路启发。

  专家点评环节。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陈瑞生对各单位分享内容作了深入点评,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在红色资源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陈瑞生指出,各单位深化红色资源内涵挖掘,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教育课程,将革命文物转化为生动育人素材,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红色教育评价体系,展现了育人成效可观察、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当天活动还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研究员、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晓云作专题讲座。“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且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吴晓云梳理了

  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新环境、新要求、新挑战出发,她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讨会尾声,“沿着先辈的足迹”红色研学倡议由川外附小少先队员代表发起启动。与会单位纷纷表示,在红色育人共同体的5年行动实践中,共学、共研、共享、共进,渐进而步履坚实,将以此次活动的回顾沉淀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使红色资源成为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好养料,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好底色,红色范式成为红色实践育人的好样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悉,近年来,围绕重庆市红岩思政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带领全市红色资源育人共同体单位,通过系统挖掘、全域整合、课程转化、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等多措并举,激活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构建并实施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同心圆”育人体系,探索形成了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现路径,成果惠及全市中小学,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交流分享。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强川渝教育协作,以“沿着先辈的足迹”实践育人课程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和牵引力,深化红色文化挖掘,加强红色资源课程化转化、数字化呈现、活动化体验、协同化育人,以务实有效的行动,丰富“红岩思政”实践案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林果)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